final的历史与产品



        final是我最喜欢的耳机品牌。准确的说,是final audio design。众多的小型耳机厂牌中,很少有按照高档音响系统的步法设计产品的,而final是其中之一。但final的特别在于其产品的一些罕见的好处是贯穿整个产品线的。总而言之,我听过的final耳机都能够让我轻松、愉快地欣赏音乐的整体,而不是紧皱眉头“汲取“音频信息提供的快感点。
        final曾经是顶级音频设备制造商,但可能由于业务模式特别,final的业务进展似乎不是特别顺利,知名度一直不高。如今,final是享誉世界的耳机制造商,但其历史和早期产品几乎无人了解,所以我想在这里汇总我了解到的信息,希望能帮到喜欢final的人。
        本文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撰写,直到2023年上半年第一版写毕。在这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其实我找到的信息很少。本文包含大约80%开始撰文之前我已知晓的内容和大约20%新收集的内容,但这大约20%的内容是极难找到的,且更值得一读。另一方面,由于定制机器极难获取资料,因此本文大多收集final的量产品的相关信息。
        感到抱歉,由于本文共同介绍final的故事和产品,因此比较杂乱。但为了确保信息的完整性,我依然将所有我找到的final的信息集中到本文。注意,本文对产品的描述顺序并不一定是这些产品的发布顺序,所提供的信息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我尝试做到最好。此外,本文的发表并不代表我对于final历史探究的结束,而是会持续地增加并更新内容,使文章更完善。如果您有final的更多信息,请联系我,谢谢!
        本文讲述的final是指高井实验室/final实验室/final音频研究,和荷兰final sound终极之声无关。
        高井先生在创立final之前先创立了一家高档音响专卖店。当时高井先生仅21岁,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当时索尼公司会邀请一些业绩优秀的经销商参加聚会,而高井先生在聚会中和深井大先生(索尼创始人之一)反应:索尼产品的声音不够好!出乎意料地,深井先生没有生气,反而邀请高井先生担任索尼的声音顾问(sound advisor),那时的高井先生年仅24岁。在那之后,高井先生每周一次去索尼的研究所,针对他们即将发表的产品在音质部分提出建议。
        1974年,索尼的实验室研发了一款“他们认为是世界最佳的MC唱头“其最大的特点是唱头由钻石制成并且使用了森芳久先生(音频业界的重要工程师)发明的8字形音圈,并使用了“final”作为其商标。在1974年,其50万日圆的唱头完全采用钻石(1克拉)的版本和30万日圆的唱针前段采用钻石的版本一共售出了200颗。这,就是final的起源。
        使用final商标是高井先生的提议,同时期还设立TAKAI LAB(高井实验室)。此时,索尼似乎并没有特别高端的市场形象。也不难推测高井先生参与了这些产品的研发。此外,使用final商标的产品往往会有TAKAI LAB(高井研究所)的标识。最早的final商标和现在常见的final audio design商标有很大不同,最明显的莫过于尺寸很大的字母“f”。
        其50万日圆的唱头在各种final古董中还算相对常见,它是final的首款产品,颜色为深蓝色,由一个有软质内衬的木盒作为包装。整个唱头不含任何胶水或铁芯,设计得很极致。
        其30万日圆的唱头非常罕见,但似乎一直生产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通体银色,似乎由塑料盒作为包装。目前,它比50万日圆版本更加稀有。
        紧随其后,final发布了一款唱头升压器,外壳为实木制,发售价约23万日圆。它有3ohm和40ohm两组输出,并且有独立的接地接线柱。输出是直接从机器引出的带屏蔽层的RCA线,不可更换输出的信号线。据说,这是除了钻石唱头外唯一一款使用索尼的产线生产的final产品。
        此时,final的核心成员之一,也是技术部门的一把手——高士芳三先生加入了final。于是,final开始设计放大器、扬声器和黑胶机。由高井先生提供概念,而高士先生负责技术。就这样,final逐渐拥有了制造整套音响系统的能力(但似乎不制造唱臂)。
        另一种说法是,高士芳三先生是在中后期加入final的,他和高井先生主要设计了MUSIC系列功放等产品。这两种说法都是官方提供的,但有歧义。但如果高士先生真的在中后期才加入final,那可以猜测中早期的final产品多数是高井先生独立设计制作或和森先生等人合作的产品。
        然后,final开始承接整套定制音响系统的设计和制造。一整套的价格高至4000~5000万日圆,系统的操作还很有讲究,例如设备的开关顺序。由于final的一个商法是“主要设计制作全套定制系统,只能经过已有客户推荐介绍才能购买“,final的产品是稀少的。但我推测final经常将其量产品或量产品的改装版本作为定制系统的部分,从少见的final定制系统的例子来看,这种说法比较可靠。另外,也许是定制的习惯,其量产品也经常出现同型号有许多不同设计的情况。
        在升压牛之后,final发表了品牌首套放大器,包括一台前级+MC唱放一体机(官方仅称之为前级)和一台立体声后级,全部由外置电源供电,DC接口是某种多针接口。前级唱放一体机它具备完善的功能,无论是唱放还是前级都可单独使用,输入阻抗47ohm,输出阻抗只有600欧。作为唱放时,谐波失真约0.1%,作为前级时,谐波失真约0.01%,且信噪比高达126db,RIAA标准偏差下20-20khz +0 -0.3db。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机器,它在数据性能上似乎做得很棒。后级由于信息太少,我无法描述。但似乎这些放大器都是晶体管放大器而不是真空管放大器,这很微妙。虽然似乎不使用真空管,但据用家说使用时温度还是很高的。据说有人将木制外壳卸下反而提高了音质。
        在1980年前后,final发表了一系列黑胶唱机,称为“Paruthenon”系列,定位于高端。其特征是,使用凯夫拉细线传动而不是常见的皮带传动。
        最常见的是1979年发售的Paruthenon JR,价格未知。外形通体蓝色,材料为铝合金,加上透明的树脂顶盖,主机总重约60kg。原装的唱机电机约3kg,而搭配使用的磁滞电机重量约为7kg。Paruthenon JR的电机驱动方式很特别,先由唱机电机生成正弦波或余弦波,然后经过功率放大器(可以是普通的音频用,最好是30w+30w@8ohm的输出)供给磁滞电机,由磁滞电机驱动唱盘。此外,Paruthenon的原装配件还包含Paruthenon JR专用唱镇(重量约2.5kg)。
        于1981年发售,整套定价270万日圆的Paruthenon是旗舰型号,材料为大理石,主机重量约为60kg,驱动方式和Paruthenon JR一致,可调速,原配电机为VSM-2I+VSM-2I ADJUSTER,除了颜色和一些细节,其外形和Paruthenon JR的电机很接近。Paruthenon是final的旗舰黑胶唱机,原装配件也包含唱镇,Paruthenon现在是谜一样的存在。
        于1981年发售的VTT-1是final黑胶唱机的低端型号,有比较复杂的变种。有直驱可调速、外置电机可调速(VSM-1)、类Paruthenon JR式电机驱动不可调速(VSM-2+VSM-2 ADJUSTER)、多臂座、单臂座,就连底座也有区别。这里介绍一种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VTT-1,即单臂座,普通底座有顶盖,类似Paruthenon的双电机驱动版本。主机价格为48万日圆,重量约60kg;原装的铝合金转盘为14万日圆,重量约15kg;两种转轴组件共10万日圆,而两种唱臂底座组件共约6万日圆。还有一个双唱臂用的固定组件是11万日圆。这么看来,低端型号依然保持了超高的价位,可看出final的高端。
        有一种说法是,Paruthenon JR是VTT-1的后续机,但这和目前了解到的发售时间不符,因此这些信息都仍有争议,但大致的年代应该是正确的。
        这个时代,final除了使用TAKAI LAB、final Lab等商标外,主要使用final audio research这一商标,尤其是针对他们的配件产品。因此,此时很多人将final称为final audio research。但注意,如果一个final的产品上只有final audio research商标但没有final商标或TAKAI LAB表示,它往往不是高端产品,这也许是高井先生自己的想法。从一份VTT-1的宣传资料看,此时final的地址在埼玉县川越市新宿町的一处现在是民宅的地方,其理念是“SIMPLE IS BEST”——简单的是最好的。是不是觉得有些眼熟?这个话题将在讲述final后期产品时继续描述。
        此时,final还发表了大量黑胶唱机的配件,有KKC-48唱臂稳定器、VAC-1噪声隔离器、VDS-17唱片压镇、VM-7/VC-7唱片垫、Point Base脚钉和BASE避震板还有唱臂线、信号线等。
        售价4800日元的KKC-48是final发布的专利产品,有黑色,白色,金色三种颜色。其中黑色最常见,其它两种颜色很不常见。其宣称KKC-48有增强极低频和极高频的特点,并在包装盒上写明正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KKC-48经常与SME、Audio Craft等单点唱臂一同使用,用螺丝固定夹紧在唱臂末端就设置完成了,如果夹不紧,官方推荐使用胶带等工具贴在接触面内侧增加摩擦力。它的摆锤结构符合日本专利54-66036(U)与1979年5月17日,专利似乎也在美国、法国等注册,但无论是申请者还是注册者都不包括高井、高士、森中的任何一人,因此我猜测是其它公司和final合作的产品,从一张美国版KKC-48说明看,这个合作公司可能是美国SOLAR TRADING公司,该公司也有可能是此时final于美国的代理公司。
        已知的合作产品还有VAC-1电源噪隔离器,由violon acoustic设计,坂东电子制造,但使用final audio research商标,定价25000日圆。额定100V 10A,最大25A,附带一条不可换电源线和两个2P电源插座,它除了有隔离功能外还能检查电源相位。
        VDS-17黄铜压镇也比较常见,它是VTT-1的原装压镇,重量约为1.8kg,售价13000日圆,有黑色、金色、灰色、蓝色等颜色,黑色的最常见,金色看起来是未上漆的样子,灰色和蓝色是普通类似珍珠漆的漆面。其印字规格有不同。已知有两种VDS-17,一种规格和其它颜色的VDS-17一致,另一种底部的凹坑,坡度更小。不知道VDS-17还有没有更多的区别存在。此外,还可能存在蓝色的VDS-17S,推测是升级款,其外形和Paruthenon JR、Paruthenon原配压镇除了印字不同外几乎一致。另外,似乎还有印着音响代理店“AUDIO UNION”字样的版本,不知道是不是ODM产品。
        VM-7是铬铜制的唱片垫,重量约4kg,正反两侧均在中间有凹坑设计。VM-7经常和VSD-17一同出现。它还有很多衍生品,重量有7kg、2.2kg、11kg,各不相同,但这些衍生品似乎往往没有规定的型号。VC-7为碳制品,尺寸和VM-7很像,但重量仅约0.6kg,推测是低档产品。
        final Point Base通常被称作圆筒形脚钉,是比较常见的final古老制品。它的大致结构很简单,即灌砂的不锈钢柱。Point Base有很多版本,从尺寸可分为六个。最小的一颗约200g每个,直径约5cm,高约4cm,顶部中间有一个小坡,最小的Point Base还有不同的底,即精致的纯平底和有种粗糙感的粗糙底,以及像是小坡的顶和小型半球的顶。除了最小的这个版本,其它的版本似乎都是纯平底。这种最小的Point Base很常见,在当时还一直作为final音响器材的搭配使用,售卖周期可能一直持续到1990年左右。接下来的Point Base是体积较大的一种也是最宽的一种,一颗约550g,直径约10cm,高约6cm,它有一种大尺寸的顶,形状为一个有圆角的圆柱,顶部略有凸起的弧度。除此之外,有两种平顶和两种有像最宽的版本一样有圆柱顶的版本,这四种Point Base比最宽的版本都高,且平顶和柱顶各有两种高度,而这两种柱顶的品牌贴纸不同于一般的final贴纸,主体是深蓝色的,此外的初代final贴纸都是白底黑字的椭圆形贴纸。其中最大的一个版本,一颗的重量超过2kg。还可能存在一种比这些Point Base更大的Point Base,平顶但是深色贴纸,由于信息太少,很难确定。注意,柱顶的Point Base可能存在塌陷的问题,这可能会导致柱顶的倾斜。
        final还曾推出过避震板。最早的BASE有两个版本。其中用整块铝制作的70千克的版本(可能实际型号是final Base L)是Paruthennon JR的官方搭配,而木制的版本约50千克(可能实际型号是final Base S)。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顶面使用了高摩擦力的类翻毛材质,个人推测该设计是为了增加密着度。不知道内部是否有填充物,如果有,它很可能是石头或者砂子。
        最早的final 信号线和唱臂线有大直径,看起来很好的屏蔽层,且他们倾向于使用纽崔克(NEUTRIK)的RCA插头。此外,由于信息太少,我很难介绍它们。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上叶开始,final不仅更新了功放产品线,还随着西电古董兴起的风潮,用西电生产的音响部件生产音响。此时,大“f”的final标逐渐不再被采用,取而代之的是像现在常见的final audio design一样的标。
        GRANGUST是final从80年代开始生产的台机系列、包括两种前级(其实也是唱放前级一体机,推测唱放是MC唱放)和两种立体声后级,目前只知道最早的GRANGUST系列有这四款产品,其外壳相比早期final的木壳设计看起来普通很多。小型后级和大型后级都是内置电源的,但可能也存在外置电源的版本,且它们都是双单声道设计。而两种前级中一种是内置电源而另一种是外置电源,也有其它细节上的差别,但功能都一如既往地完整。小型后级的输出功率是100w*2@8ohm,大型后级功率未知。它们都是双单声道设计,但不确定是完全的双单声道。除了整机,当时也有套件售卖。价格据说在78~200万日圆不等,猜测78万日圆的是GRANGUST小型后级而200万日圆的是GRANGUST大型后级。其系列被海外某杂志给予高度评价,具体未知。外置电源的情况下,DC接口是六针XLR。有一种说法是GRANGUST已经具备外置电池供电的特征,但目前仍未找到相关证据。
        在音箱方面,似乎final热衷于制作ALTEC,或者说是西电的改装品。尤其是加金属号角高音的操作让我想起了现在以改装JBL音箱出名的Kenrick Sound。不过final喜欢使用硬木,似乎尽量避免使用MDF板,成本很高。
        OPUS 304三分频全号角音箱首次发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售价未知,00年代的不含税价格是290万日圆一个。本体尺寸为宽1.18m*高0.94m*深0.9m,灵敏度、阻抗等基本数据未知,但由于其设计特点,我认为它的灵敏度应该非常高。低音单元采用四颗30cm直径的纸盆喇叭(具体未知,00年代的版本改为有金属球顶的一种纸盆),中高音单元每边采用一颗被改装过的ALTEC喇叭,高音单元每边采用一颗钛振膜喇叭(具体未知)。它的低音部分,外壳由硬木拼接板切削制作而成,带有声透镜和平面号角,且每边配三个灌砂石的大木箱作为脚垫。早期的版本来说,中高音号角也是实木拼接板,但从2000年左右开始,中高音号角更改成铜镀铬材质。高音是金属外壳,类似于常见的超高音号角外形。它的低音号角有个特点——和一些ALTEC一样,号角侧面有类似于倒相孔的槽。同时,后腔木炭吸音这一设计似乎已经在OPUS 304上使用,可以说是新老技术结合的产物。官方是这样描述OPUS304的:“可以在50平方米左右的较小型听音室使用,即便用低端的设备去驱动它也可以发出好声音。OPUS 304一直是final标杆的音箱”。 不过这个高度应该是不包括脚垫和中高音号角的高度,实际高度很可能在1.4m左右,每边重约180kg,就现代的标准来看,它完全是个大型音箱。另外,从千禧年后final展示的仅有的几个定制案例看,OPUS304在定制系统中可能还存在“倒相孔”开口处有竖向栅栏的设计。
        Conbrio和Congust是final的低端音箱,它们是一对“双胞胎”,发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晚于OPUS 304。书架音箱Conbrio和落地音箱Congust有类似的硬木拼接外壳和相对接近的尺寸。据估算,其硬木厚度不低于1.8cm。具体尺寸未知,估算下来Conbrio大约宽0.3m*高0.4m*深0.5m,Congust有类似的宽度和深度但高度约为1.1m。它们有一样的喇叭,低音部分也使用一样的平面微号角+声透镜设计,高音也是外形普通的高音金属号角样式。当然,Conbrio只有一个低音单元,比Congust少一个。其低音单元是ALTEC 409的某个版本,但被改装过,去除了原有的中高音单元并增加了实木的相位锥。高音单元未知,可能是某个松下Technics的早期产品。
        OPUS 384是四分频全号角音箱,是final的超弩级旗舰,它保持旗舰地位直到OPUS 204上市。而它的生产周期似乎甚至从九十年直到2011年后。虽然我不太相信它在2011年后仍然在产,但种种细节表明它有可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布,而不是官方所说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保险起见,这里仍用官方消息,即生产周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零零年代中叶。从设计上,OPUS 384看起来像是OPUS 304的增大增强版。由于版本的不确定性,这里只介绍千禧年左右的普通版本。此时OPUS 384的售价是480万日圆一个,不含税。总重量约为800kg。从外表看,它和Conbrio、Congust、OPUS 304的表面都不同,可能是使用了不同的木材或不同的漆所致。基本数据未知,但由于其设计特点,我认为它的灵敏度应该也非常高。它的低音部分,外壳尺寸为高1.8m*宽1.65m*深1.6m,号角内部尺寸为1.5m*1.5m,号角表面尺寸为1.55m*1.55m,因此壳厚度约为2.5cm。其后腔还使用重达60kg的橡木木炭进行吸音,外壳由硬木拼接板切削制作而成,带有声透镜和小曲率的号角,有类似于OPUS 304倒相孔的设计,且每边配三个高约40cm的灌砂石的大木箱作为脚垫。中低音仍然是硬木拼接板切削而成的号角,曲率相对较大,号角表面尺寸为0.9m*0.9m,号角内部尺寸为0.8m*0.8m。中高音部分是类似剧院扬声器的铸铝制单列多向号角,涂有红色漆,尺寸估算下来比ALTEC A7的高音号角略大一些,而高音是外形像是普通超高音喇叭一样的的铬铜号角。低音部分由四颗38cm直径的纸盆喇叭(具体未知)组成,中低音单元是被改装过的ALTEC 288,中高音单元是被改装过的ALTEC 802,高音单元是钛膜喇叭(具体未知)。官方推荐在3.5m到4m高,面积120m^2左右的空间摆放OPUS 384,并描述它有翻江倒海般的层次感,氛围感比音乐厅的前排还更甚。总而言之,OPUS 384是梦幻般的产品。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final还顺应电源处理配件兴起,推出了600VA和3000VA两款带有隔离变压器的排插,600VA即最大次级功率600VA,3000VA即最大次级功率3000VA。它们都支持100V/200V市电输入,并有多种细节的电压输出,但载流能力不强,都小于4A。它们还有模拟和数字分别特化的设计。从电压误差值来看,它们可能并不含稳压组件,可能其内部仅仅是变压器和分压电路,且这种变压器并不是质量特别高的变压器,大概可以理解为是final对于电源处理的一次尝试。
        此外,final在上世纪大约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间还更新了final BASE,定价未知,尺寸为长0.5m *宽0.45m *高0.06m,重量约14.5kg。从外形来看,它是老款木制final BASE的简化版,更薄,有弧度的木制包边更加精致,且使用了新的高摩擦力材料作为顶部接触面内部有填充材料,似乎是金属滚珠或砂子或它们的混合物。
        Final还在此时更新了唱片垫,称为WASHITSUDO,即“和”,虽然它相对常见,但规格、特点和价格都未知,是信息最缺乏的final古董之一。
        在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final更新了GRANGUST功放。其前级唱放一体机称为MUSIC-1。价格和尺寸均未知,总重量为17kg。它有更紧凑的外形和便于堆叠摆放的外置电源,功能基本没有变化但增加了DAT输入,由两个按钮和两个旋钮切换输入。MUSIC-1有版本之分,前期版是类似Conbrio的硬木外壳但上了深色漆,后期版把涂装改为黑色,且去除了GRANGUST标识。可能存在后级立体声功放MUSIC-2,外形和MUSIC-1后期版本基本一致,前面板只保留一个旋钮不知道实际用途,价格和重量未知。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final还更新了他们的量产信号线和喇叭线,称为THE AUDIO CABLE。日本定价和尺寸未知,但是在2001年时,THE AUDIO CABLE信号线在美国定价229美元1米一对,229美元1.5米每对;THE AUDIO CABLE喇叭线在美国定价139美元1米每对,每增加一米,增加80美元。THE AUDIO CABLE被final称为“究极的音频线”,其特征是纯棉缠绕绝缘的多芯线。对于THE AUDIO CABLE喇叭线,往往使用Y插或裸露线头;对于THE AUDIO CABLE信号线,使用纽崔克(NEUTRIK)RCA插头。信号线有多种规格,喇叭线可选规格未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final发布了DARUMA 3硬木制避震脚钉,它是DARUMA 3II的前身。定价和尺寸均未知。DARUMA 3是已知最罕见的final古董之一。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上叶,final发布了避震脚钉DARUMA 3II的早期版本。尺寸和Symposium的低端滚珠脚钉比较接近,定价为26000日圆。其顶部件和底部件材料为切削铝,无任何表面处理,于是它的表面比较容易生锈。DARUMA 3II后期版是中国代工的,尺寸规格和前期版略有不同,定价为9900日圆不含税,在美国定价99美元。后期的DARUMA 3II因为在表面有上金色的漆,因此不易氧化,但在长时间重负载使用后其滚珠接触面容易被磨出颗粒碎屑,因此并不是很好的设计,而且由于它的顶部件比前期版在内侧多出一个“台阶”,因此振动更容易被积聚。总而言之,除了防氧化外,我认为后期版比前期版差。后期版的DARUMA 3II还可能存在淡色低反光表面和深色高反光表面的区别,猜测是批次区别;珠子也有银色和金色之分。顺带一提,后期版的型号贴纸样式也和DARUMA 3II前期版有不明显的不同。此外,DARUMA 3II脚钉有个特征,即滚珠底部接触面的边缘粗糙度比中间高,可能是为了方便使用而这么设计的。另外,大约在同时期还存在四副一组的DARUMA 4,其顶侧部件和底侧部件为银色且似乎为不锈钢,比DARUMA 3II的大约大5倍,但容纳滚珠的凹坑容积还不及DARUMA 3II大,且接触器材的一面由四颗小型软质材料作接触材料,而附带的金色滚珠和DARUMA 3II的规格几乎一致。至于这些DARUMA避震脚钉的原理和优势以及部分额外信息,请参考《滚珠轴承式避震脚垫的原理和简史》。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final逐渐开拓海外市场。这和一个人的加入密切相关——石川和彦先生。它似乎成立了final Bros公司进行对于final产品的国际代理事务。因此,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逐渐能在互联网上看到final的国际营销信息和出口信息,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外国代理例如Venushifi、Sibatech承接了final的代理业务。此时,final的总部在爱知县额天郡幸田町的一个像郊区的地方。DARUMA 3II后期版是最早批量出口的final产品之一,DARUMA 4似乎也有出口到南亚。为了售卖它们,他们将一个可爱的不倒翁标志作为DARUMA的商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半叶推出的MUSIC系列功放是此时final的主力产品,它主要包含MUSIC-4 MC唱头放大器、MUSIC-5前级放大器、MUSIC-6后级放大器。它们似乎都是双单声道的设计,其价格和大致尺寸都相同,日本定价40万日圆不含税,在美国定价3250美元(有说法称MUSIC-4最早定价为3700美元,具体未知),尺寸为宽23cm*高4.3cm*深16cm,且直流供电接口都是五芯XLR,还都配备一个电压表和旋钮来调节负反馈,还有个按钮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但检查按钮的工作方式未知。MUSIC-4的输入阻抗是560kohm,输出阻抗为60ohm,最大40db增益。据说MUSIC-4内部由包含LF356 J-FET运算放大器用于放大和一对LM305H稳压芯片解决电压漂移,此外还有一对未知用途的晶体管。MUSIC-5的输入阻抗是50kohm,输出阻抗是60ohm,最大30db增益,只有两个AUX输入和一个唱放输入以及一对RCA输出,它似乎比MUSIC-4使用了更多的J-FET运算放大器和稳压芯片,但不清楚型号。MUSIC-6的最大功率是10w*2,此时负载阻抗未知(可能是4ohm);据称频响范围为0hz-100khz,但不知道是在什么标准下的数据。MUSIC-6也使用运算放大器,但除了一对像是TDA2050或LM1875及其衍生品外的运算放大器外,主机内没有任何晶体管或集成电路。
        MUSIC-3、MUSIC-4、MUSIC-5在海外比如英国和美国有一定的讨论度和销量,且在《HIFI+》、《HIFI World》、《HIFI News&Record Reviews》等多个海外杂志或网络媒体有评测文章。这三台机器的特点是小型高刚性铝外壳、小输出功率、真空管电源供电或电池供电以及超简电路加上超小滤波电容的“高速电路”设计,可调节的负反馈以及小输出功率,同时讲究稳定不易劣化(例如无半固定器件)的制作方式和元件选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和47labs的理念不谋而合,但final似乎并不太讲究接线的长度,飞线或搭棚时也使用普通万用电路板作固定而不是尽量小尺寸的定制电路板,可看出final和47labs还是有一些差异。
        final是早年做电池供电台式设备的厂商,它们认为不可充电的锰电池音质最好,因此他们使用这种电池给机器供电。适用于MUSIC-4和MUSIC-5的大尺寸的电池盒DC-5包含28节C号电池,直流输出电压为正负21V,在美国定价450美元一个;10w*2@4ohm的双单声道功放MUSIC-6的可选双层电池盒DC-6包含36节D号电池,直流输出电压为正负27V,在美国定价700美元(有说法称这些电池盒要2750美元一个,但可信度不高)。电池盒供电的MUSIC-6在驱动灵敏度高于95db的喇叭时据称可以使用约六个月或更久,而电池盒供电的MUSIC-4和MUSIC-5据称可以使用约五个月或更久(每天收听一个小时的情况下)。顺带一提,可能存在UM-2、UM-1电池盒对应DC-5和DC-6,定价和内容相同,但没有找到发售过的相关信息,似乎仅仅是出现在2000年伦敦HIFI展上。
        虽然final认为锰电池是最理想的供电方式,但针对市电供电方式,final依然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于本世纪初开发了用于MUSIC-4、MUSIC-5的AC-5电源和用于MUSIC-6的电源AC-6。final认为交流变压器有显著的缺点,即由于交流变压器的次级绕组处于浮空状态,容易接收噪声,而且其容易因负载的动态变化而造成更严重的不稳定等问题。因此,final使用SU4GB等真空管先使变压器取得恒定的负载,然后再分压分流以供电。他们认为这种方式的供电比普通方式更稳定。
        除了MUSIC-4、MUSIC-5、MUSIC-6,final还在大约相同的时期开发了两款胆机——MUSIC-3合并式功放和MUSIC-7前级放大器。MUSIC-3定价为378000日圆,采用EL34-PP真空管,两个输出变压器和一个电源变压器,上册有可拆卸的梯形保护罩。有四组RCA输入和三组接线柱,通过不同的接法可适配8ohm或16ohm的音响,可以直接从市电取电,也可外接电池,也可通过一个9芯插座接外置电池,但找不到外置电池的相关消息。MUSIC-7最为神秘,它是双单声道的真空管前级且有内置电源,其它均未知。
        大约在千禧年前后,final还发表了一些用于滤除噪声的小道具。DNF-1是一个小型的噪声滤波器,在日本售价19800日圆不含税,其本质是一个音频变压器,final称其可滤除数字音源的高频噪声。MEGA-8是更高端的噪音滤波器,定价76000日圆不含税,尺寸为宽13.5cm*高7.5cm*深18cm,重约0.8kg,木质的外壳搭配金属片和亚克力板作为前面板,后侧只有一组RCA输入和一组RCA输出。MEGA-8采用CR滤波器滤除高频噪声,同时缩小高频噪声的范围,它似乎重点处理8mhz、80mhz、800mhz等频段。其认为变压器易于带来噪声,因此final对于高端滤波器反而不使用变压器方法。
        在千禧年上下,final还发布了较为低端的两款音箱。其中一款是三单元双分频全号角音箱OPUS 202,总重40kg一边,包含原装脚架的尺寸为宽0.74m*高0.62m*0.54m,阻抗4ohm,分频点2800hz,灵敏度103db(标准未知),最大输入功率30w,定价40万日圆不含税。其由实木拼接板组成低频号角和外壳,外覆胡桃木纹装饰但铝号角高音夹在上下两颗低音单元之间且嵌在板上,还使用9kg的木炭作为后腔吸音材,也有之前提到的像导相孔的设计,也有声透镜设计。OPUS 202也有很多版本,这里介绍相对最常见的1一种。其实OPUS 202相当于OPUS 304、OPUS 384的简化版本,但其使用的低频单元似乎是新开发的,极轻的八寸纸盆喇叭(具体未知),加上大约1.5寸左右大小的钛膜高音喇叭(具体未知)。其它的版本包括,高音号角体积更大且凸出还在类倒相孔的开口有竖向栅栏、体积更大且凸出的高音号角但类倒相孔的开口在侧边的两个版本。还可能存在有类倒相孔设计,高音号角不凸出,低频单元有相位锥的一个版本。
        另一款音箱是OPUS 100。它的各种大体特征和Congust一致,外形也很相似,但OPUS 100的单元排列和OPUS 202一致,不同于Congust;OPUS 100的外表涂装像是清漆,也和Congust的深色表面不同,因此我猜测OPUS 100是基于Congust,结合新技术的产物。OPUS 100本体重量为27kg一边,原装避震垫重量7kg,本体尺寸为宽0.4m*高0.9m*深0.34m,原装避震垫宽0.4m*高0.1m*深0.305m,阻抗4ohm,分频点2800hz,灵敏度100db(标准未知),最大输入功率30w。其八寸超薄纸盆低音单元外形和OPUS 202的低音单元相似,但略有不同;其凸出的高音号角也是铝制切削,以及采用钛振膜高音单元,因为外形看起来一致,猜测和OPUS 202的高音号角、高音单元是基本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OPUS 100的原装避震垫有为DARUMA 3II脚钉预留的槽位,可以轻易使用DARUMA 3II。
        在此时,final已经拥有一个主要的听音室,是一个高4m,面积约73m^2的房间,音响器材组成为:OPUS 384音箱一对、MUSIC-6后级放大器七台、特制外置分配器、MUSIC-5前级放大器、MUSIC-4唱头放大器、Paruthenon黑胶唱机,接线、唱臂和唱头未知,猜测唱头是final钻石唱头,信号线和喇叭线大概率是THE AUDIO CABLE。功放部分采用特制电池盒供电,其它可能用市电供电。避震比较随意,使用了一个钢琴凳和一个看起来普通的家具般的简约架子较为随意地摆放机器,除了黑胶唱机是独立摆放的。此外,后墙是石砖、侧墙是木板,地板是上了清漆的木板,天花板是石膏表面的普通墙,包含中央空调。侧墙上还有异域风情的大帘子,可能是为了吸音,除此之外看起来是比较普通的房间(当然尺寸不太普通),没有特别精心的声学装修。这套系统被final认为是其状态最佳的系统,可以体验现场般的空间与真实感。
        而这时候,final Adagio三单元两分频障板音箱也出现了,但不知道是此时已经上市还是在2005年左右上市。其Adagio的标志其实和耳熟能详的final audio design Adagio系列耳机是一样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鼻祖。首先介绍最常见的一个版本。可选红、蓝、黄、黑色,后来又追加银色。它的尺寸和价格均未知,阻抗4ohm,分频点2800hz,灵敏度100db(标准未知),最大输入功率30w,虽然它不是号角音箱,但灵敏度依然很高,final称其为小功率功放适合驱动的音箱。它的设计很特别,有一个横置的半圆柱状的底座,障板本体通过一个末端是圆柱形的连接件“插”在了底座上,障板上侧的两颗低音单元呈上下排列,靠下的低音单元中间有一个金属号角,中间的应该是高音单元,这么看来,下部的这个单元其实是同轴喇叭,低音单元为八寸(具体未知),高音单元估算为1.5寸(具体未知)。从结构看,推测其障板的原理类似音叉,上侧的喇叭带动障板位移,和DARUMA系列脚钉有一定的相似效果。我没有见过其它任何一个障板音箱是这种设计的,因此我猜测这还是final的原创设计。此外,Adagio障板音箱还有底座是个深色小坡的版本以及白色低音振膜,高音单元不在低音单元中央而在旁边的版本。
        有一个和Adagio障板音箱搭配的合并式放大器,叫作MUSIC-3,它和使用EL34-PP的那个MUSIC-3不同,这个MUSIC-3包括MM唱头放大器、前级放大器和后级放大器,输出功率较小,但具体未知,价格和尺寸亦未知。它有一个木制的外壳,看起来有些复古。这个MUSIC-3看起来像是双单声道设计,只能接市电供电,并配备两组输入,4ohm的输出阻抗以及阻尼控制功能。
        此时,final还有个视听室,空间比较小,后墙似乎是石板制,角落有吸音棉。它被用来展示Adagio障板音箱和MUSIC-3配套功放,由一个不知名的小型吸入式CD机作音源,线缆和避震器都未知。在配套功放MUSIC-3发布前,final一直将GRANGUST大型后级作为驱动Adagio障板音箱的功放。
        2003年,final发布了一系列电缆,包括SPEED 0202信号线、SPEED 0203喇叭线和POWER 0202交流电源线。SPEED 0202、SPEED 0203、POWER 0202的线身有白色纤维编织护套,可能是真丝或玻璃纤维,但SPEED 0202也有黑色线身的版本。它们的定价未知,规格也未知,但SPEED 0202信号线不采用纽崔克(NEUTRIK)而且其它的RCA插头。SPPED 0203或有一种香蕉插头的样式。POWER 0202的两端是马连高的连接器。它们的特点在于,首次在音响产品中使用M-2052合金材料用于减振。而它们的内芯均为无氧铜,final还特别强调,银不是很好的材料。
        紧随着上述的电缆,final随后发布了Paruthenon系列黑胶唱机的最后衍生作——Parthenon 2052。它的信息很少,规格和定价都未知。它有着重型拼接硬木底座和铸铝与锻造铬铜制成的机体。不再是双电机驱动,而是固定在底座上的单电机驱动,且传动线改为棉材质。据称,Parthenon 2052有接近极致的规格。唱盘为镜面表面,其它组件是磨砂氧化淡金色表面。其唱盘为两层,接触面有八向凹槽可能是为了提高摩擦力而设计的。唱臂座也是双层,可能是为了避震。选配部件有一套适用于SME 3010、SME 3012等系列唱臂的避震器,包括一块6mm厚的铬铜板,一块1mm厚的M-2052合金板和一个小型固定件。
        然后过了大约几个月,知名的三分频五单元全号角音箱final OPUS 204发布。它被称为世界前几贵的音箱和最重家用音响。
        OPUS 204有很多说法。最早的时候,OPUS 204的名字大概是CADENZA 204。在早期,OPUS 204可选金色或银色,常见的是银色。后期似乎只承接银色OPUS 204的制作。此外,官方还有过接受木制OPUS 204的制作。在国外以及早期日本国内的一段时间中,OPUS 204可能被称为IBUKA 204,其规格为:阻抗8ohm,最大输入功率30w/ch,持续输入功率15w,灵敏度100db(标准未知),频响范围20hz-22000hz(标准未知)。单元排布为竖向,上下分别两颗低音喇叭,中间有一颗高音喇叭。低音单元为八寸喇叭,振膜仅7.2g重,加上强磁铁和固定盆边,在当时号称世界上运动最快的喇叭。高音喇叭未知。OPUS 204整体尺寸未知,但大致尺寸已很正常、普通。低音喇叭前有金属网遮着,高音喇叭有超大的金属相位锥和很深的金属号角,但不凸出于喇叭面板。号角部分,3mm厚的不锈钢板表面有镜面处理,号角中有M-2052避震垫作为内衬。后面板则由2mm的不锈钢板和30mm的砂子层构成。总之OPUS 204是final的新顶峰。甚至连号角表面都做光滑处理,可看出其设计之极限。
        被人们津津乐道的5000万日圆/50万美元售价的OPUS 204实际上是整套OPUS 204套餐,它包括一个SIGNAL 001前级放大器、一个专用分频器、五个SIGNAL 002功率放大器、两个特制四位电源插座、六条特制信号线、五套特制喇叭线、一对OPUS 204音箱和六套DARUMA 3II脚钉。它从大约2005年左右开始供应并允许出口,在此之前,似乎只供应OPUS 204本体。
        专用于OPUS 204的SIGNAL 001前级放大器包括滤除数字噪声的滤波器,输入阻抗为10kohm,输出阻抗仅60ohm,频响范围为0hz-100khz(标准未知),仅通过开关调节增益。
        用于OPUS 204的SIGNAL 002功率放大器的输入阻抗为100kohm,并且有原创的4ohm-8ohm-16ohm阻抗适配切换设计,频响范围为0hz-100khz(标准未知),最大输出功率为10w(标准未知)。
        这些专用放大器同样包含真空管式电源、无半固定元器件和可调负反馈设计。其电源变压器还使用隔离绕组。
        其它OPUS 204套装的相关部件均缺乏信息。
        此外,网上常见的超大OPUS 204的照片中,其大面积的金属号角可能只是试验或展示用的样品,并未见过其它相关信息。
        据坊间传闻,高井先生说OPUS 204后不再设计新的Hi-End音响器材。
        十二面体音箱FP-1012和FP-2012大概是真正意义上的“final最后的音箱”,FP-1012的阻抗为6ohm,最大输入功率100w,对角线长0.35m,重量15kg一边,采用四寸全频喇叭(具体未知),频响范围为80hz-20000hz(标准未知);FP-2012的阻抗为4ohm,最大输入功率750w,对角线长0.56m,重量25kg一边,采用八寸全频喇叭(具体未知),频响范围为50hz-18000hz(标准未知)。它们的外壳似乎为金属,且包含六声道放大器并由数字放大器驱动,不知道两者在放大器上有无区别。FP-1012的价格可能为6万日圆一颗,FP-2012的价格未知。这些音箱可能还有原装配件,例如原装脚架和原装吊置部件等。可能是由于设计这些音箱的经验积累,在后来的final audio design时代,final设计并代工了名为“PHONOTORON”的十二面体音箱。
        2007年,final被MOLEX莫仕电子收购,随后它们取得索尼于菲律宾的耳机工厂。此时,final承接音箱和耳机的ODM、OEM以及逐渐启动final耳机的设计。此时,名义上高士芳三先生和细尾满先生负责技术,高井金盛先生和细尾满先生负责运营管理。但实际上,高井先生大概有技术介入,也许因此旗舰耳机Piano Forte X会被描述为高井先生最喜欢的Piano Forte系列耳机。
        大约从2010年开始,final Bros公司逐渐不活跃,因此猜测石川和彦先生可能因业务调整而退出final。此时,final audio design的海外事业部经理是平松英子女士。据说平松女士是高井先生的熟人,熟悉台湾且会中文,平松女士经常会作为高井先生的助理或翻译员出现。
        2011年,final展示了一款音箱,看起来是三单元两分频的设计,喇叭前方均有体积超大的铬铜相位锥,且有不锈钢全号角箱体,它看起来像是OPUS 204的缩小简化版,但中间有一个连体的设计,似乎是作为扩散器,长得有些像JBL DD44000 PARAGON的中间部分。但没有后续消息了。
        2012年,MUSAMASA XIII/MURAMASA VIII耳机出现了,坊间传闻其实际上是细尾先生的作品,从频响曲线看,它和大部分final audio design的招牌产品不同,它特别扭曲。同年,OPUS 12双单元两分频音箱出现在香港的展会,它看起来像是OPUS 204的超小简化版。似乎只展出过这一次,然后也不了了之了。
        2014年初,PANDORA HOPE X原型机首次出现,坊间传闻高井先生为了设计PANDORA HOPE X卖掉了一间房子。同年六月,高井先生逝世,享年65岁。葬礼在丰川稻荷神社所在的地方的殡仪馆举行。高井的家庙是“真宗”,“真宗”的法名必须包含“释”字,于是高井金盛先生的法名是“释觉音”——例外地,他的法名不包含俗名中的任何一个字。
        LAB I在中国普遍被认为是高井先生的最后一个作品。
        据称,直到高井先生逝世,final依然承接Hi-End音响产品的制作和final老产品的维修。高井先生逝世后,细尾满等人将final的上级公司S‘NEXT买下,并将地址从东京迁至神奈川,高士先生在新的final中仍担任技术职位。此时,坊间传闻final的最早合作者森芳久先生仍然有接受final老产品的维修。
        2015年,final的标志被更改为现在常见的“品字形”标志,并且舍弃原有的final字体。老final正式停止运营。平松女士在同时期退休。有与她见过面的人称她认为新final和老final的区别太大了。
        2017年,final声称森芳久先生和中岛平太郎先生(雅马哈工程师,CD之父之一)参与其旗舰耳机D8000的调音。D8000上市后约一个月中岛平太郎逝世。晚年的森芳久先生已经有多本著作,且有在东京艺术大学讲课。
        2019年,D8000 Pro Edition旗舰耳机上市,约一个月后森芳久先生逝世。同时期,final逐渐开始停产和停售final audio design的产品和配件。但仍不时地有零星的存货以供售卖。
        目前,就final团队的合影来看,最近几年的final团队不包含任何老final的重要成员。老final的故事,到此为止了…
        补充一些高井先生生前申请的专利,这些专利都是在final audio design时期申请的:
        “涂坚果漆的喇叭,改进瞬态响应和刚性”
        “特别形态的喇叭,在不用网罩的情况下不易被小物件弄坏”
        “耳机用整体式气压平衡系统(BAM)”
        “改进型号角耳机,增加灵敏度降低失真”
        “用特定纹路的缝隙实现的蛇形可动耳机音导管”
        从理念来看,final是个非常传统的品牌,但它在一些大致的设计上是巅峰造极的。同时,final很有创意,设计并制造了很多高原创性的器材。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也许是营销方式的原因,它一直比较“冷门”。昔日的老牌厂商变成了如今的知名耳机生产商,我的内心有些五味杂陈。如果要类比的方式说,我觉得细尾先生似乎就像Apple公司的Tim Cook一样,哈哈!但是,我依然对高井先生保持极高的敬意…

更新履历:
23.04.18 写毕,第一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