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和调音的一元论



        从我开始有有意识地加入HIFI相关的讨论,我发现HIFI爱好者们善于使用各种“HIFI术语”进行讨论。对于讨论者,即便认为自己能理解对方所描述的声音,由于主观认知的存在与这类术语的非严谨性、局限性,不容易做到心领神会。对于外人,这种问题的答案将更加离散,对于术语很费解,难以判断其描述的声音特征。这导致了低效率的交流,不利于社交甚至发展。
        在国内,最常听到的HIFI术语是“素质”和“调音”。大体地说,素质顾名思义是性能的代称,而调音则特指艺术性的额外效果。认知上是这样的,但用于实际描述,它们产生了歧义。

素质不是素质

        HIFI爱好者热衷于使用“素质”一词与其描述词,例如“解析力”、“密度”、“动态”来描述由音响器材导致的声音或声音的变化。然,尤其是素质的描述词,实际上有歧义。譬如说,你可以轻易搭建一个回放系统,其清晰感和密度强于现实演绎声。但此时,若是它的动态和瞬态不及现实演绎,该如何权衡它?当然,这和主观的喜好相关。但退一步说,这些描述难以保证其周全性,因此甚至没有一个相对可信的标准去衡量这些描述词所代表的特征的价值。但再退一步说,如果上述举例的回放系统的动态和瞬态也和现实演绎相当,泛音的音高也很准确,那试问对于一样的人,一样的耳朵,凭什么回放系统的“清晰感”和“密度”强于现实?从经验看,这样的回放系统往往缺少泛音,因此听起来清晰;信息本身就少,因此易于理解为密度高。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解释这种现象。一方面,和声听起来丰富,但一样的谱(不考虑高低声部的情况)交给个人来唱,伴奏等外部条件不改变时,声音必然不丰富。另一方面,电话机麦克风在有限的性能中要保证人声清晰,会将低音量降低以减少掩蔽,同时切掉超高音防止其影响所谓的声频段,并通过ADDA降低谐波失真,有些先进的降噪算法甚至削除了部分泛音。因此,电话通话的声音明显失真但易于辨识说话特征。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对于上述多人和声对比单人演唱的情况中,其产生的掩蔽并不是绝对的邪恶,而被理解为一种艺术的特征,因为在这个对比中,前置假设乐谱是合唱乐的乐谱。因此在不破坏原有预期的情况下,个人演唱必然被认为是失真。那么该假设对比类比于单个乐器的独奏该如何理解,答曰一般情况下,乐器演奏时不只产生简单的初段泛音。环境的影响、手法的运用均会增加泛音与泛音的变化,因此独奏也产生相对丰富的泛音,在这个狭义角度上,独奏将类比为合唱,假设的泛音完整的独奏比缺失泛音的独奏听起来更好。
        从《论科学HIFI,兼谈听音观念和追求》(下文简称为《论兼》)中也可得知:这样的音乐回放流程并没有最终唯一参考。因此,可以说素质的论断必然不严谨。从相对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认为是臆想的所谓调音的存在而影响了素质的权威性,因此,素质始终不严谨,是一个羸弱的描述方法。
        此外,很多HIFI爱好者认为调音和素质的对立性较强。即认为在一样物料的情况下调音做的好素质就会不好,反之亦然。前半句乍一看符合辩证法,经上文解释可知这实际上是胡乱臆想的。

调音超越调音

        “调音”这个词实际上是“调试(调整)声音”的缩写,这样看来,它对于回放系统可以代指一切有意甚至无意影响效果的调整。因此从定义上来说,素质和调音根本不产生对立,而调音实则包含了素质,也可理解为优先一元论。         那么在HIFI爱好者的口中,狭义“调音”的本质,和一部分演奏手法(例如被称为颤音的吉他演奏手法)是高度近似的,是一种广义的声音效果,也是一种艺术性的呈现。当然,这显然和对音乐的审美也高度相关。不过,从春之祭到到现代流行乐再到电子乐,大众审美在持续变化。虽难以否认针对新潮声音的特别调音于实际产生的价值,但对于相对传统的音乐应当保持尊重,忠于传统的调音是一种价值坚固的文化瑰宝,其被作用的传统音乐本身更是这样的。
        同理可得,HIFI爱好者乐于讨论的狭义素质也是一种音效,只是这类音效非常狭隘,具备一种贬义的灵活性。“音效”亦不是绝对的邪恶,相反,音乐呈现需要音效,例如唱诗班在教堂演绎赞美诗,这是非常传统的一个场景,宽阔的教堂会带来一种特别的混响,让人感到恢宏、神圣。用新潮词来说,有一种史诗感。另一方面,数字算法对于音源的更改作为狭义的音效在一二十年前逐渐流行,而后又悄悄黯淡。其原因如同我在《论兼》的后记对计算音频的猜测,也是复合的。总而言之,效果太过粗糙。即便是音乐制作者,也时常认为用软件添加的混响很难带来教堂的氛围,因此很多有追求的制作者对于这种场景会选择实录。我认为这个例子很好,它是众多不同的小特征组成的明显特征,即便不是HIFI爱好者或音乐制作者也能轻易理解。另一方面,时下流行的电子乐擅长用数字手段音效渲染气氛,但由于其织体通常比较简单,内涵也比较单薄,即使施加,效果不丰富,绝对有效性也不强。因此,现实演绎在音效方面依然应当被敬畏。
        对于制造回放系统的厂家,凭借积累的技术诀窍,当然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所谓狭义的调音,它可以类比昂贵乐器在设计制作上的调音,也有一些影响演奏性的调音要素。即便它不普世,它依然存在可被承认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即使是最常见的双声道系统,相比实际演绎,假设演绎一致,不考虑录制回放的损耗,一对音响所提供的信息量依然多于实际演绎中的任何一个乐器,除非演绎的是乐器较少的曲目。这么来看,音响的由于需要处理不同乐器和更多乐器的声音,其调音将比乐器更复杂,所以可以从接近正论的角度解释音响的狭义调音价值。
        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解释“素质”与“调音”、它们的价值,以及理解它们的方法。

更新履历:
23.03.30 写毕,第一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