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HIFI,兼谈听音观念和追求》之后记

2022年,我写了一篇文章《论科学HIFI,兼谈听音观念与追求》(下文简称为《论兼》)。经过几次修改,我对它比较满意。尤其是前半段的“论科学HIFI”,通过重新审视基本原理的形成而做出了判断。和“科学党”给老烧扣上了唯心主义的帽子相反,我尖锐地指出了“科学党”的形而上学与非现实主义的体现。希望能够改变一些人的成见。
此次撰写后记,主要是为了对《论兼》作补充说明。
为什么我会写这篇文章?直接原因在于二十年前某厂商在网站中写的一句话——音源中不存在原始声音,因此“正确声音”的概念是空虚的。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为什么音源不是原声?于是我开始思考…根本原因则更加广泛——所谓的“科学HIFI”已经对舆论、市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有大量的美国人相信橙汁比橙子更有营养,以及喝镭水保健的说法。现在的HIFI市场和这两件事有一些相似性。这个厂商还提到,科技是服务于人的。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有觉得越来越先进的“科学HIFI产品”有助于更好地欣赏音乐,凭借直觉,我认为这不是个唯心的问题。总之,我认为它有些问题。但起初,我不积极。就如同大部分比较传统的耳机玩家一样,我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想法对于“科学HIFI”,而是单纯的抨击。后来,我意识到,如果让无关的第三者作判断,“科学党”以较有逻辑的言论会传递给人较强的可靠性,而老烧的抨击会让人觉得没有逻辑性,不靠谱。因此,我开始学习…我将自己学而思的内容中易于理解的部分提取出来,将它们组成了《论兼》的前半部分。而在后半部分,我解释了听音观,希望听众能开心地听音乐。
必须承认的是,《论兼》有一个重要的前置条件——它是(像)传统的演奏音乐。也就是说,时下流行的一些电子乐不一定完全符合《论兼》。究其原因,电子乐是一种更抽象的音乐,它通常不包含现场的要素,甚至不一定有传统的泛音结构,而节奏感被强调了…退一步说,用适合回放传统音乐的系统放电子给原制作者听,原制作者很可能认为不好听。即便有《录音演奏家论》的解释,但对于和传统音乐大相径庭的电子乐,较大方向的不同较难造成微小细节追求的相同。但另一方面,我希望你听传统音乐。它通常更复杂,强调演绎性,艺术价值很高,但似乎并不像抽象画那么难以理解。我认为,轻易培养一个优雅的兴趣是值得的。
在《论兼》中,我还提到回放系统可被理解为假想函数。实际上,我想表达的是信息熵的增加,即音乐的回放在变化上比音乐文件本身复杂很多,假想的信息量的“范围”也大很多,信息量的增长可以说是极难分析周全的。有人可能会从听觉极限的角度反驳信息的可捕捉性。首先,由于德国在听觉方面的研究比较全面和完善,我想推荐阅读一些德国的相关文献进行学习。其实,人的听觉非常敏锐,在可听频带和听阈中对一些幅度变化的敏感性非常高;相反,很多能听到超声的动物在人的可听频段中往往没有想象中的高敏锐性。同时,许多听觉极限的测定的参考信号是极为简单的纯音,而音乐和纯音相比复杂程度高非常多,加上回放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复杂程度更高...考虑到包括但不限于此的多个要素相互影响,我可以说细小的影响完全有可能被人捕捉到。
此外,我还想讨论科技的发展方向。两年前,Apple Airpods Max上市,其特色技术“空间计算音频”得到了一些热度。但过了一段时间,它变得不那么有讨论热度。我试听了两次Airpods Max,它确实可以带来一些临场特点,但声音粗糙,声像的脱出感并不强。总而言之,我认为它依然是技术探索的一次尝试。我的猜测是,它没有将所有失真要素在所有情况甚至是大部分情况降至可忽略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通信学上的失真(在这里可以说是所谓计算音频)便更加困难,更不可控,普及型的传感器也没有达到可用性强的精度,因此,它的效果不够好。但它依然是科技进步,但价值取决于你希望在大部分使用场景获得少许提升还是在小部分场景获得大幅提升。当然,我认为HIFI发烧友主要用回放系统听音乐,因此选择后者——走向传统。从这个角度说,你可以轻易理解某厂商所说的“简单的才能容纳复杂的”,它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值得推敲。
至始至终,我只想强调:TIY——Think It Yourself。我写的文章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我认为这适合作为参考资料,因此我撰写并发布。我希望你可以辩证地看待每一件事,收集信息、掌握技巧,并不断思考,最后得出你认为的真正答案。这像是讲大道理,但从我的观察经验,这是急需被强调的。
更新履历:23.03.08 写毕23.03.12 第一回发布23.03.24 第二回发布23.04.19 第一次修订,第三回发布